职称评定害了多少优秀教师突出师德和实绩才是重

新华网新华网长沙9月9日新媒体专电 题:职称之“困”:有学校5年没有高级职称指标,教师20年不能晋级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袁汝婷 李亚楠新学期伊始,一项关系1270万中小学教师的改革消息传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职称晋级、评价标准、评审过程等都有了新规。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的背后,是基层教师、业内专家多年的呼吁和期盼。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就此走访湖南、河南多地,倾听中小学教师讲述的职称之“困”,和业内专家呼吁的职称之“变”。职称评定成“共同的痛点”,有老师20年晋不了级“每次评职称,说是要评出正气、风格、团结,但总是评一次,就伤一次,因为名额真的太少了。而且,评上了和评不上,一个月差了六七百块钱。”河南济源市克井一中校长李新乐说,职称评定制度,不单伤害某个老师,甚至对整个教师队伍都有冲击。在湖南怀化通道县一位校长眼里,门槛高、名额少、机制不科学的职称评定,严重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让一部分从业价值无法体现。“一来了指标,教师队伍就不团结了,为了得高分,有老师不惜走极端。职称评定,是我们共同的痛点。”过去,一些地方职称评定采取“退多补少”的政策,曾让老师们十分苦恼。“打个比方,假如我们学校100个老师中有15位是高级职称,按规定要求的比例却是10%,那么就不会再分指标了。”湖南怀化的一位小学校长说,曾有一段时间,连续五年学校都没有指标。晋级走入“死胡同”在中学同样存在。湖南某中学校长告诉记者,学校的中学高级职称平均年龄已达四十五六岁,截至今年,学校已有5年没有高级职称指标。“有的老师‘中一’(中学一级职称)了快20年,晋不了‘中高’(中学高级职称)。”就在去年,怀化市某县中学从另一个县引进了非常优秀的物理教师,可是校长却发愁了。“这个老师跟我说,别人问他什么职称,他都不好意思说。因为他工作了九年,带了三届毕业班,教学成绩非常好,但还是个初级职称。”走访中,不少校长、老师反映,因为晋高级职称名额太紧,很多老师评了一级职称之后,觉得“没了盼头”,干活变得消极怠惰,挫伤积极性。暗中“保驾护航”成风 只要交评审费论文就有奖在湖南株洲中学老师小铭看来,职称评定有公平的外衣和失衡的“里子”。“对年轻老师来说,职称评定准备的资料一大堆,看起来好像更公平公正了,实际上还是学校和教育局的领导来决定,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一线老师的直观感受,在职称评审专家的“吐槽”中得到验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他曾多年担任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评委,并任评审组组长,“职称评定,行政力量的水太深了。”这位专家透露,在材料审核的评委会上,哪些人优先保证,甚至哪些人通过初审,都有行政因素,“职称评定成为一种拉关系、走后门的温床。表面上是报送材料集体研究,实际上,最后评上的人,都有人暗中‘保驾护航’。”“评委组组长经常都是行政领导,比如教育局的局长、副局长,这些领导不主抓业务,离开教学一线多年,当组长有什么必要?”湖南一位教师职称评定评委不解,过去这类“打招呼走后门”的事例使评委不堪其扰,所以现在全面推行职称评定改革,“是非常好的,顺应了老师们的期待。”此次职称评定改革提出要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态度。这一指导意见得到了评委专家们的认可。“论文的确不宜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因为它的刊发现在越来越没含金量,各个部门、学会、杂志都搞论文评比,报上去,只要交评审费就有奖。”不少业内人士呼吁,中小学教师论文评审渠道需要规范,尤其要警惕把论文作为敛财收费手段的行为。“有些地方,评一篇论文50块钱,一个县交一千篇就是五万块钱。每个交了论文的都发个证书,过去一些教育协会,很多都有这问题,使论文没含金量。”事实上,在此背景下,此次改革的方向之一,是重视教学一线的实际业务、师德素养,淡化论文指标。改革试点,不能只是“多了一个数字”近年来,不少地区都已先行先试,设立了职称评定的改革试点。小铭所在的湖南株洲,就是湖南职称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总的来说,老师们感觉变化不大。唯一的印象是去年学校开会,说职称评定要变成级数评定了,级与级之间的差别主要就是工资有点区别。”小铭坦言,“感觉就是多了一个数字,而且说实话,有时候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是哪一级的。”记者询问了一些省份试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令人意外的是,不少人并不知道职称改革推行试点的事,就算有所耳闻,但实际感知较少,并且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变化。业内专家指出,职称评定改革的落地实施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要走。首先要对政策进行大力普及。目前大量的一线教师对政策不甚了解,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宣传发动工作做到位,并组织学习。此外,在同行评审等关键环节,从评审专家的门槛设置、组织选择等方面,都应该进一步淡化行政色彩,真正做到专业优先。令人欣慰的是,在记者走访的地区,一些改变已经开始。例如,来自湖南、河南的信息显示,在不少地区的职称评审工作中,有政策已经向乡村教师倾斜。河南省人民 *** 于今年5月向记者介绍的情况显示,在河南农村教师,男年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并在农村工作30年以上的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可进行直接认定。(完)

微信号:ZZCM-003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职称评审中的愚蠢行为?!?!

职称评审中的愚蠢行为。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全国办介绍:大道至简。评审思路简单:对照评审条件找差距。委托论文更简单:付款、收刊物、完了。

但每年都有1%的学员,连这两件最简单的事也干不好,再好的机会也抓不住,再简单的事也会搞复杂,天生上当受骗的脸,命中注定上当受骗。不上当受骗,她急。指导发表论文15年,论文学员超过200人,发现两个基本规律:

规律一:凡是熟人介绍的、又要求0预付的学员,都是收齐刊物后都拖欠、耍赖。200多名学员中出现4人,都是熟人介绍的、又要求0预付,收齐刊物后全部耍赖。某省水利厅LXH、FXQ等。她们这样搞的结果,就是断本单位后来学员的路。这就是秒拒DXM的原因。还想干这事?不可能了。

规律二:凡是委托后反悔、不懂还干涉、评审前没事找事、把简单的事搞复杂、把好事搞坏的。都是大龄底层愚蠢贫穷女性。这种人是败家娘们、祸害、四害:一害自己,河南驻马店HLH,已经5年评审不合格;二害本单位同事。断了同事发表权威刊物的路;三害编辑。浪费编辑。浪费编辑半年的时间;四害受托老师。浪费受托老师的时间。、

祸害型论文学员的共性:都是大龄底层愚蠢贫穷女性,都抓不住关键性的评审条件,都在评审条件之外的小事上计较。根本原因是缺乏高层思维、全局观念、不知轻重缓急、没有识人用人能力。

一、是女性。把好事搞坏的6人全部是女性。没有一个男性干这事。

二、是底层女性。没有一个中高层女性干这事。

三、是大龄女性。没有一个年轻女性干这事。

四、都贫穷。

五、都愚蠢。表现为:

(一)颠倒黑白型。HLH评审前找事,一句话把好事搞坏“学报名称不好听、季刊不如月刊、评审无效”。她这一句话成了“四害”。一害自己,2016-2021已经5年评审不合格,人生有几个5年?她不穷,谁穷?她不烂在更底层,谁会?二害本单位同事,断了同事发表权威刊物特别是学报的路。三害编辑,浪费编辑半年的时间,编辑把她列入黑名单并通知期刊联盟,她以后再难发表。四害受托老师,浪费半年的时间。你现在就问任何一个论文指导老师:谁能在学报发表?你找不到几个。原因是:学报是标准的学术期刊,是最权威的。

(二)抓小放大型。WYH收到刊物后开始找事“这个标点符号是否用错,哪个是否错别字”?结果评审不合格后问“是否还要有业绩”?她就愚蠢到这种程度。她不穷,谁穷?她不烂在更底层,谁会?

(三)......老师给的,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郑密路全国办(简称)、高级经济师学院郑密路全国办事处(全称)、中国职称大学郑密路全国办、高考志愿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农经(会计、审计、统计、政工、工程、人力资源管理、教)师郑密路全国办,等。

河南教师举报学校职称评选有黑幕,事件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职业,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千千万万的学生。老师这个职业也会有不同的职称等级,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参加不同的评选,评选成功的老师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职称,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就在河南省的某个学校评选职称的过程中,一个老师对于自己经历的不平等待遇进行了揭发举报,并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热议。

参加教师评选,排名第二却落选

据了解,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七中学的姚老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职称评选,当时姚老师的综合得分非常高,在所有参加的十七名老师中,姚老师排名第二,这让她非常有信心能评选成功。而当天的评选还有一部分是投票环节,需要领导、评委等人员对参选老师进行投票,并计入总分考核评选。这个环节姚老师远远落后导致了最终落选的结果,而当时综合分数排名十六位的老师,却凭借投票而最终评选成功。

面对老师质疑,领导称是人际关系不好

为此,姚老师找到了领导想要个说法,而领导给她的答复却是姚老师人际关系不好,所以投票分数低落选。这让姚老师无法接受,于是她向有关部门反应了自己的经历,并且将这些不公平待遇拍摄成了短视频发布到 *** 上,一时间引发了公众的议论纷纷。

当地已展开调查

作为学校,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努力,如果连教师评选都作假,那么这样的学校也未免让人感到心寒。对于这件事,当地相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已经开展了相关调查,彻查相关人员有没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具体结果还需要等待调查后的详细公布通告。

[河南省]河南职称评审政策最坑人,河南职称评审最新政策

河南女教师举报职称评选不公,教育部门已介入,职称评选有哪些潜规则?

河南焦作一中学语文教师举报学校在评定高级职称时不公平河南职称评审政策最坑人,她向校领导请教为何自己会落选时得到的回复是“大家都不投河南职称评审政策最坑人你票呗”,暗指评定职称时有一些潜规则。渗透各行各业的“潜规则”可能包括人际关系,也可能是金钱。

“潜规则”这一词在近些年变得特别火,在工作领域河南职称评审政策最坑人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潜规则的东西,这些潜规则直接关乎着一个人在这个领域所能发展的潜在动力。这次女教师评选高级职称落选的事件原委确实让人感到气愤。

众所周知,教师职称的评定需要两个大的环节一个叫审另一个叫评。审的这个环节就是只能靠教师自身,她需要教师积攒个人积分,而且需要在教育领域业绩突出有作为、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而评的环节是最难的,因为它的变数更大,因为这个环节实际上最多的就是人情世故,作为被评定人员这个环节的主动性较弱。

而这名女教师就是吃了评这个环节的亏。参加此次评选的老师一共有17名,综合分排名这位女教师是第二名,而这次评选要的名额是六人,她被评上的几率应该是百分之百,但是却在最后投票环节让倒数第二名的教师给翻盘了。而且在最后投票的环节,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公开的,暗箱操作性极强,而且校领导还说这位女教师不会人际交往,这就更坐实了这次评职称有潜规则。我们不知道倒数第二的教师是通过金钱还是什么方式的潜规则被成功评上,但可以肯定其中必然有猫腻。

虽然现在教育部门和基本已经介入调查,但是我们也很为这名女教师以后的教师生涯担心。毕竟在这样的潜规则环境下,她以后的道路会走得更加艰辛。

河南某女教师评职称八年落选申诉被拒,暗示了怎么样的问题?

近日,河南省焦作市十七中姚老师曝光学校评职称有黑幕,随后,山阳区教育局调查结果显示,未发现评审过程中有违纪违规行为。姚老师不服,向山阳区教育局提交申诉书,但在法定30天期限内并没有等到回复,遂将山阳区教育局告上法庭。1月18日,当地法院受理此案。

经由社交媒体传播,姚老师“怒怼”学校和教育局的形象迅速火遍 *** 。不少亲历职称评选“惨烈厮杀”的过来人也加入进来,纷纷留言力挺。随着当地法院的受理,这件事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从当地教育局发布的调查通报看,似乎并无问题,“评审程序公开、透明,未发现评审过程中有违纪违规行为”。然而,程序公开、透明,未必就意味着程序设置是合理的;未发现违纪违规,也未必就意味着一定不存在违纪违规。

姚老师参加副高级职称评选8年,年年刚刚好被刷下,显然太过于蹊跷。有一两次“巧合”不难理解,但若说8年都“巧合”,未免有些侮辱公众的智商了。当地理应本着对教育、教师、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坦坦荡荡,直面姚老师质疑,彻查此事,给公众一个交代。一味回避问题,矢口否认存在黑幕,甚至把 *** 权威和公信力拿来背书,并不是一个好的处置方式。

一者,姚老师质疑学校设定的评审程序人为因素占比太大,个人总分敌不过投票分数,这显然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如果投票分数如此强势,必然会对不合群的老师形成某种排斥机制。要么和光同尘,与大家搞好人际关系;要么就是在投票中落选。而据姚老师披露,校长说她人际关系不好,在此情形下姚老师显然存在落选的可能。相关部门应该就此展开调查,并科学评估评审程序是否合理的问题。

一个老师的工作业绩如何,在学校里其实是有公论的。学生会有学生的判断,家长也会有家长的判断。当下的职称评定,把决定权过度交由学校当局有限的一拨人,则必然会掺杂并加重人为操弄的权重。一个工作量排名前两名的老师年年被刷下,并不正常。

再者,当地教育局调查学校,同样存在公开性不足的问题。从已经公布的调查结果看,多是一些具体的数据介绍,调查结论也是常见的“主流是好的,只是有一些小小的毛病”,这与其说是一份调查报告,还不如说是十七中职称评定的一份总结。

而且整个调查报告没有交代调查范围、调查问题以及调查了什么人。是不是与反映者本人见面,是不是按照规定与诸多相关人员一一谈话,是不是调取了当时的文字材料等等,均没有交代。调查无过程披露,则结果也很难令人信服。特别是,调查并没有回应姚老师明确反映的焦点问题,即评审设定不合理的问题和个人总分第16名者在票选中逆袭的问题。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人际关系本就存在复杂性。如果再掺杂职称、评优等利益关系,恐怕问题会更复杂。凡此种种均要求,在处理涉及到个人利益的事情时,应该多一些公开、公平、公正,少一些权衡和计算。

毕竟,一个学校出了这样的事,最终受影响的,除了当事人,还有众多学生、社会公众,以及我们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