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队伍基本情况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一)基本情况

(1)地质勘查单位数量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职称指标:2006年我省所属勘查单位70个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职称指标,分布在我省15个省辖市。其中国有地勘单位39个,其他地勘单位33个。

(2)从业人员:2006年末在职职工人数为16789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210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4668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548人,其他人员2472人。

(3)职称结构、技术水平:2006年具有技术人员6765人,占职工总数40.3%,高级技术人员1205人,约占技术人员17.8%;中级技术人员2785人,约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1.2%;其中地学专业4326人,约占技术人员的63.9%。

(4)收入状况:2006年劳动者报酬52066.92万元,人均3.10万元。

(5)离退休人员及经费:2006年末离退休人员14442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3360.27万元,人均1.62万元。

(二)地质勘查资质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具有甲级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35个,乙级的单位有11个,丙级24个。目前全省共有地质勘查资质205个,其中甲级66个,乙级58个,丙级81个。

地质勘查资质专业主要分布于: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个领域。

(三)与上年度对比情况

2006年职工人数为16789人,较上年度的15881人增加5.7%。其中地勘从业人员9210人,较上年度的8839人增加4.2%,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4668人,较上年度4281人增加9.0%,矿业开发从业人员548人,较上年度542人增加6人。技术人员6765人,较上年度6320人增加7.0%。

2006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05人,较上年度的1209人减少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785人,较上年度的2633人增加5.8%。

2006年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52066.92万元。较上年度的43747.54万元增加19.0%。

2006年离退休人员14442人,较上年度的14165人增加2.0%。离退休人员经费23360.27万元,较上年度的19036.2万元增加22.7%。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37个,具有地质勘查资质更高甲级的单位有30个,乙级6个,丙级1个。共有地质勘查资质154个,其中甲级55个,乙级47个,丙级52个。地质勘查资质专业主要分布于: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选冶加工试验等11个领域。

从业人员:2006年末职工人数为13027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8559人,工程勘察施工从业人员2486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475人,其他人员1616人。

职称结构、技术水平:2006年具有技术人员5524人,占职工总数42.4%,高级技术人员892人,约占技术人员16.1%;中级技术人员2224人,约占地质勘查从业人员40.3%;其中地学专业3446人,约占技术人员的62.4%。

收入状况:2006年劳动者报酬28206.26万元,人均2.17万元。

离退休人员及经费:2006年离退休人员13573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2160万元,人均1.63万元。

与上年度对比情况:2006年职工人数为13027人,较上年度的12823人增加1.6%。其中地勘从业人员8559人,较上年度的8286人增加3.3%,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2486人,较上年度2509人减少23人,矿业开发从业人员475人,较上年度476人减少1人。技术人员5524人,较上年度5180人增加6.6%。

2006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892人,较上年度的937人减少4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290人,较上年度的2130人增加7.5%。

2006年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28206.26万元,较上年度的23142.77万元增加21.9%。

2006年离退休人员13573人,较上年度的13450人增加123人。离退休人员经费22160万元,较上年度的18176万元增加21.9%。

(二)经济发展状况

总资产:2006年总资产445653.31万元,较上年度的361627.55万元增加23.2%。其中:生产性资产128985.8万元,较上年度的110215.45万元增加17.0%,专用仪器设备39588.96万元,较上年度的34958.20万元增加13.2%;总负债:2006年总负债257629.69万元,较上年度的206687.21万元,增加24.6%;总收入(产值):2006年总收入为214152.10 万元,较上年度的159522.23 万元增加34.2%;总支出:2006年总支出219698.90万元,较上年度的158359.45万元增加38.7%。

其中国有地勘单位2006年总资产222654.20万元,较上年度的172456.53万元增加29.1%。其中:生产性资产58849.42万元,较上年度的50728.78万元增加16.0%,专用仪器设备26368.28万元,较上年度的23238.05万元增加13.5%;总负债:2006年总负债134283.19万元,较上年度的94533.02万元,增加42.0%;总收入(产值):2006年总收入为184097.08 万元,较上年度的137098.45 万元增加34.3%;总支出:2006年总支出176741.81万元,较上年度的124078.32万元增加42.4%。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财政地勘项目204个,由37个地勘事业单位承担,项目总费用49497万元,其中国家财政项目21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项目5个、资源补偿费项目7个、中央基金项目9个,项目经费5886万元。省财政项目183个,项目经费43611万元,其中勘查类110个,项目经费28131万元,公益性地质项目73个,项目经费15480万元。

2006年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由地勘局、有色局、国土资源厅所属的20个地勘单位承担。共完成省内、省外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73项,项目总经费15480万元。基础地质8项,资金3189万元;地质科研17项,资金2150万元;地质遗迹12项,资金3360万元;矿山环境治理36项,资金6780万元。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各地勘单位自筹项目14个,社会地勘项目291个。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安徽,陕北、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国外地质勘查项目6个。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地质填图598平方千米、钻探697207米,槽探47839立方米、二维地震165197点,电法物理点39075个,在煤矿、铝土矿、铁矿及多金属地质找矿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费用31027.76万元。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队伍矿业开发总收入15850万元。其中国有地勘队伍建成矿山6个(其中金矿4个,煤矿1个,铅锌矿1个),各矿山生产基本正常,实现收入4500万元。

我省对国外矿产开发工作比较重视,2006年省财政对2个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安排资金460万元,并出资多次支持地勘单位出国进行实地考察,并与阿尔及利亚能源矿产部、智力、越南、津巴布韦等达成了框架协议,目前正在进行投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六)工程地质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队伍工程勘察施工总收入179393.61万元。其中国有地勘队伍工程勘察施工收入49417.94万元。

上述统计数据中均不含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数据。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1999年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实行了属地化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提升了地勘单位的综合实力,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革发展模式: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采取“以队为基础,一队(院)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以队为基础,保留事业单位编制,以队为依托,组建矿业公司,走市场化道路。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采取以队为基础,抓住矿权这一新经营观念,在矿权经营、矿业开发上走在前列。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则是以队为单位的改革发展模式,以队为单位进行重组,强化地勘主业,改造多种经营,实行项目经理制,增加竞争力。核工业局坚持“以局为主,多企业并存”、“同身份,多机制,分配放开,统筹统一”和“产权多元化,模拟股份制”的原则,发展主业,保留辅业。近年来地勘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如下。

(一)坚持“两个符合”

一是符合国家和省 ***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精神,建立起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地勘工作新体制,各主管单位认真履行对地质勘查单位的事业管理职能;地勘单位内部实行事企分体运行。二是符合国办发〔1999〕37号、国办发〔2003〕76号以及国土资发〔2003〕35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统一部署,推进地勘队伍体制改革。

(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坚持“四个结合”

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与良性互动相结合;坚持地质勘查队伍改革和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坚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转变经营机制相结合;坚持地质勘查队伍发展同地质找矿成果与发展地质勘查经济相结合。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

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有利于地质勘查队伍稳定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地勘队伍稳定。

一是处理好速度、质量与地质找矿成果的关系,切实加强地质工作管理,努力提升地勘工作的科技水平,力争为国家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二是处理好国家、集体、职工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资产要保值,集体利益要体现,职工利益要确保;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保持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

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将按照国务院和省 *** 出台的文件要求,继续坚持事企分开的原则,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一)明确指导思想

以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强化地质勘查主业地位,为中原崛起提供资源环境保障,为 *** 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增强地勘单位综合实力;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积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平安和谐地矿队伍。

(二)注重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技术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实际出发,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并采取得力措施,为地勘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做精地质勘查事业,努力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通过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战略,调整开发结构,做好矿产开发业,形成持续发展的稳定的产业基础。三是通过实施规模经营和大公司战略,变生产经营型为经营管理型,做优工勘施工业,提高产业的鲜活力。四是通过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并尽快转化为后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改革发展的基本设想

(1)事业单位改革主要设想:一是巩固和建强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地质勘查工作队伍,完善专业机构设置,充实服务手段,增强地质勘查和科研能力,努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二是依照地质勘查队伍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的现状,根据产业关联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对地质勘查队伍进行重组。三是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地勘单位实行全员聘任制,面向社会公开 *** 所需人员,重点加强科研和野外一线工作力量;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

(2)企业化改革的主要设想:继续分离地勘单位所办企业(实体),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加快组建资源型公司或地质勘查公司,培育商业性地质工作市场主体。

(3)继续分离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办社会职能。积极创造条件,把地勘单位所办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等社会职能剥离出来,交社会有关部门管理。

五、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属地质勘查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和行业的特殊性,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离退休职工和下岗人员较多,队伍负担较重

因年老体弱,部分职工不能再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但又无合适岗位安排,处于待岗状态和隐性下岗状态。离退休人员社会养老、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是地勘费的一笔不小支出。

(二)基地建设欠账较多,设备严重老化

地勘单位现有的基地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水电设施老化、道路残破,职工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环境较差。因缺少资金更新仪器设备,大多数老设备仍在超期服役,无法满足现代地质找矿的工作需要。

(三)有些优惠政策和待遇没落实到位

过去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下发的文件明确地勘队伍的优惠政策和待遇的个别内容,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很好落实。

(四)个别地方地质工作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由于各地对地质工作认识不一,或者宥于自身利益考虑,个别地方阻挠项目实施的事情时有发生,还有个别地方擅自截留国家资补费项目资金,致使地质工作顺利开展不够。

六、对策建议

(一)全面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

要全面贯彻国办发〔1999〕37号、〔2001〕2号、〔2003〕76号、国发〔2006〕4号文的有关政策,建议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和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发文,确保国务院有关政策的落实。

(二)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地勘队伍的改革继续根据事企分开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步实施。本着缺啥补啥的要求,重点在抓落实、抓配套、抓完善上下功夫。

(三)加强地勘队伍改革的具体指导

根据地勘队伍改革的实践,应加强地勘队伍改革模式、建设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和良性互动的机制、支持商业性地质工作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国土资源部应统一指导地勘队伍改革,认真做好地勘行业调控和指导工作,加强地勘行业协调与服务,确定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指导国有地勘队伍改革与管理。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河南省]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职称指标,河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河南省之一地质矿产调查院待遇

河南省之一地质矿产调查院待遇好。根据查询相关 *** 息显示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职称指标,河南省之一地质矿产调查院工资高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职称指标,福利好,有五险一金,一天上8小时,周末有双休。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之一地质矿产调查院,成立于2019年,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宗旨和业务范围是为国家建设提供地质调查服务。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与勘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查地质测绘地质勘探工程岩石、矿物、土壤及水质分析、化验、鉴定与测试。该事业单位开办资金9654万人民币。营运状况通过天眼查大数据分析,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之一地质矿产调查院共对外投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职称指标了7家企业。知识产权方面有专利信息26条。

河南省地矿局领导简介

朱广彬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职称指标,男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职称指标,工程硕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职称指标,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党委委员、院长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职称指标,河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队长

工程硕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院队全面工作与院队一体化管理工作中文名朱广彬

民族 汉

职 业

工程师

毕业院校

长春地质学院

职 位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

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怎么样

还不错吧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原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队,隶属于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

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主要职能是为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技术服务。单位自1966年组建至今,已经走

过了47个春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队伍的发展,几易其名,先后为中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602队、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二队、河南省地质矿产厅第二地质队、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队。2012年7月,更名为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

“空白区”开拓找矿新空间——河南省地调院郁山铝土矿勘查纪实

信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1-27)

1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评选产生了200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河南省新安县郁山大型铝土矿床”项目名列其中。据了解,此项成果已查明中高品位铝土矿资源3125万吨,远景资源量将超过1亿吨,其潜在经济价值达2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全国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竟然位于找矿前景不被看好的“空白区”。

“空白区”竟藏富矿

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城西南5公里的铁门镇,以盛产辣椒而闻名,却与铝土矿无缘,曾被划为铝土矿资源“空白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9年底,一个关于新安县铁门镇郁山地区的地质勘查成果出炉,却为新安县铁门镇贴上了铝土矿藏丰富的“标签”。此项地质勘查成果显示,在新安县铁门镇郁山地区存在一个大型中高品位铝土矿床,初步查明铝土矿3125万吨,远景资源量超过1亿吨,总体埋深200~650米;同时,矿体伴生的镓、轻稀土矿、耐火黏土等矿床,规模均达到大中型以上。

然而,这个成果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交了一处大型铝土矿床。

“从项目启动到成果出炉,花费了我们近5年的心血,它成功打破了该地区中深部没有规模性铝土矿的定论。”郁山铝土矿勘查项目负责人、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赵建敏说,这项成果之所以能在全国115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当选2009年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除去探明的铝土矿属大型外,更在于其具备的“三个突破”,即铝土矿找矿理论的突破、找矿 *** 的突破和找矿成果的突破。

中国地质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200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结果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围绕国家紧缺矿种的找矿成果显著,特别是在深部找矿和油气勘查领域成效显著;二是基础地质研究领域瞄准世界前沿;三是金属矿产、油气资源、放射性矿产勘查评价 *** 技术创新实用。赵建敏提到的获奖成果“三个突破”,均在其中得到了印证。

据了解,河南省新安县郁山大型铝土矿成果的取得,依托于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河南省重要成矿区带1:5万区域矿产调查”及其相关项目“河南省覆盖区隐伏铝(黏)土矿资源潜力评价和找矿技术研究”,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作为河南省公益性地质矿产勘查项目,该成果将为省国土资源部门进行覆盖区和中深部铝(黏)土矿的勘查规划部署和河南省铝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注定是个创举,”项目另一负责人、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中明介绍,“传统观点认为,含矿地层经过地表风化淋滤作用后,才能培育出规模性矿床。”多少年来,这个标准一直被沿用,这也是新安县郁山覆盖区曾被认为是“空白区”主要原因。然而,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认为3亿年前含矿地层沉积才是生成铝土矿的主要条件,即便含矿地层未经地表风化淋滤作用,也可能存在富矿。

隐伏“深闺”有人识

2005年,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专家们开始踏入这片承载着无限希望的山野,当时的成矿理论认为铝土矿存在于200米以浅的区域,而地表已经进行过全面的铝土矿勘查,能不能再发现新的大型铝土矿,是摆在地质科技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的专家们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通过对2520平方公里的工作区进行全面的调查,认识到铝土矿形成主要取决于3亿年前含矿地层沉积,深部有铝土矿成矿的基因,必藏大矿。正是由于拥有大胆突破前人找矿理论的勇气,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各领域专家共同“会诊”,通过反复讨论将找矿重点指向了郁山地区,认为该区具备优越的成矿条件,地表的广泛覆盖正好保护和埋藏了3亿年前形成的铝土矿,最终将该区列为最重要的铝土矿找矿靶区。

“我们圈定的铝土矿目标靶区,正是前人认定的‘空白区’,压力可想而知。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尽力做出成果来。”李中明回忆道,通常的探矿取样是1米一个样,我们为了深入研究铝土矿成矿规律,采用了精细的研究 *** ,在优选钻孔含矿层内,每10厘米采一个样,最多时甚至10米就能取108个样。

因为主要区域是全覆盖的,可以说郁山铝土矿在地表基本没有“露馅”,而是隐伏地下,阶段性成果推测铝土矿可存在于地下600米左右,所以,属中深部找矿。由于尚无此类矿体成功勘探的经验,面对这种前无古人的挑战,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重重。

“找矿阶段一共打了4500米的钻孔,仅报废孔就有1500米。看到辛辛苦苦打下的钻孔遇险报废,许多钻机机长虽然感到惋惜,却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李中明现在想起这些惨重的损失虽然很心疼,但却为自己的队伍迎难而上、善打硬仗感到骄傲。

正是凭着对成矿理论的自信、对实地勘查的精心和拼搏奋进的精神,河南省地质调查院5年间先后组织地质、矿产、物探、水环、钻探等1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科技攻关,他们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累计钻探19000米,总投入达2000万元,不但查明了一个大型隐伏铝土矿及一些潜力巨大的伴生矿产,还把全国年度十大找矿成果收入囊中。

专家在关于郁山铝土矿的成果鉴定中认为,新安县郁山大型隐伏铝土矿床具有突破性意义:它颠覆了传统成矿找矿理念,拓展了铝土矿找矿空间,是中深部找矿的典范;它成功探索建立起的一套在覆盖区寻找铝土矿经济有效的 *** 技术组合,即1:5万高精度重力测量加地质填图缩小找矿靶区,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确定靶位,最后钻探工程验证控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远景资源量在1亿吨以上,潜在经济价值达200亿元,有效缓解了河南省在铝土矿资源上的压力;首次提出了河南省本溪组铝土矿为“风化残积+碎屑与胶体沉积”的成矿模式,为河南省覆盖区中深部铝土矿勘查部署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河南省内重要成矿区带地质矿产工作的不断推进,铝土矿地表勘探已基本无迹可寻,覆盖区中深部必将成为铝(黏)土矿的主要找矿空间。”河南省地质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十年磨剑结硕果

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主要负责承担中央与地方财政出资的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10年来,这支队伍地质工作硕果累累,先后承担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矿产项目400余项,向国家提交一大批矿产资源和新发现矿产地,填补了多项基础地质工作空白,为社会提供了水文与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遥感地质、信息技术等优质服务,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10多项,有8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18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被河南省人民 *** 、国土资源部誉为“我国最著名的地质劲旅之一”和“全国省级地质调查院的一面旗帜”。

“能在所谓的‘空白区’探出国家级的十大找矿成果,关键是靠队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张良说,这支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队伍中人才密集,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59人;队伍的技术设备先进,地质勘查 *** 齐全,技术成果资料丰富。

“能荣膺‘全国年度十大找矿成果’称号,是项目组每位成员跋山涉水、呕心沥血的成果,更是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十年磨一剑的结晶。”该项目带头人、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燕长海说。

(张毅)